人民日报时评:促进高校道德教育生活化
发布时间:2016-05-19 点击数:
理念生活化。道德总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,不能从生活中剥离出来。从学生现实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道德规范才是切实有效的,才能反映学生生活的本质内容。因此,要建立以生活为基础的道德教育理念,从生活的维度认识道德教育,摆脱纯粹科学化、知识化的道德教育模式,实现道德教育理念的生活化。道德教育理念的生活化,要求道德教育更多关注学生的道德体验和实际行动,将道德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,使道德教育的过程与学生生活的过程同步,将知识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融为一体。
目标生活化。道德教育目标即实施道德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结果,它规定道德教育的内容及方向,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,制约着整个道德教育活动。道德教育目标贴近生活,要求我们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变化,使道德教育目标既体现理想性又具有现实性、既体现统一要求又体现个体差异。在道德教育中,首先要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发展、心理状况、内心认同,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内在热情与主动精神,最终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,提高道德教育的现实有效性。
过程生活化。交往活动是人类社会的普遍存在方式,道德同样要在生活世界的交往活动中生成。人与人在道德生活中互动,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互动主体,大学生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交往互动的实践。促使道德教育回归大学生的生活世界,就应当形成一种平等交流机制,使大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对方的真诚,实现师生之间平等有效互动,通过相互学习和帮助共同成长。这样的民主平等关系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、合作与价值认同,有助于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。
内容生活化。高校道德教育生活化,必须紧跟时代步伐,满足学生实际需要,在教育内容上尽量体现针对性和生活性,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。大学生一般刚刚离开家庭,适应社会的能力相对有限,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思想困惑。高校开展道德教育,应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变化,教育内容要与大学生关注的问题紧密结合,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,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道德教育的价值,摆脱道德教育在一些大学生看来无用、无效的尴尬境地。 雷竞技